您好,欢迎访问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  校长信箱  |  就读申请

党群工作
PARTY WORK
当前位置:
首页
/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

精彩讲稿

  • 作者:      
  • 来源: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      
  • 发布时间:2021-12-31      
详情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同志们: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基础。十九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每个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指导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跨人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郑重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新形势下,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 19世纪40 年代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坚持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马克思王义的这二个组成部分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的领导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第二天,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以及其他一系列维护工农利益决议案。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相继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极大地改变了20世展纪世界历史的进程)。

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俄国。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依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理论,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状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划时代的新内容。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20世纪初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成果,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品。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竞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党校礼堂题词:“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职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七大以来党章及党章修正案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

七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八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九大、十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十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十六大、十七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十八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十九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未来的征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党之所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因为它是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是指导我们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工人阶级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精神武器。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就不可能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也只能是自发的无组织的运动。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工人运动的初期,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他们的斗争,包括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斗争都是自发的,始终不能改变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在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之后,才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懂得了工人阶级要翻身解放,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以夺取政权为首要目标的革命斗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才能真正担负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党的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 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间期的决议》,《决议》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输,并且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对若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批判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方代表的“左”领领导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错误;高度评价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贡献:系统地息结出合平中国民主革命实际的一整套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出对犯错误的同志应坚持“您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个决议使党内的思想取得了一致,使提倡“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全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空前团结起来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工人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工人阶级是党产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则是党产生的理论基础,二者缺一不可。马克思曾指出:“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知识,就是指引工人阶级实现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功绩,就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创建工人阶级政党而斗争。同样,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才有了正确的领导,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领导、动力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期间,我们党也犯过一些“左”的错误,包括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就是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各条战线的工作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胜利。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中国的时代要求,是具有丰富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思想体系,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奠定了党和国家前进的新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总之,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路线、纲领;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进入社会主义的更高发展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呢?简要说来,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坚持党的想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在自已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画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文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其德文版作序时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可以用他的话作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政治勇气和革命魄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现代化建设实际,走自己的路,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伟大创造,终于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的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特色和具体内容。这个理论之所以管用,能够为全党所接受,就是由于它不是靠本本演绎出来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由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熔铸而成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不仅冲破了“左”的羁绊,使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胜利地经受住了国内外敌对势力所掀起的政治风浪的考验。当然,邓小平理论也是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人,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一系列新发展,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条主义:又叫“本本主义”。它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立足国内国际发展全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治国理政新实践,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开辟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变化着的情况,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只有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它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算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热”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首要问题。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党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必须自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首先要解决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同时,要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而不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所有的话都当成不能更改的教条,那就会损害乃至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解决实际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要充分估价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分析具体的客观事物,研究分析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事业发展。

总之,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抵制各种否定和怀疑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逐步使自己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好更快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源泉。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十分珍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作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加以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基本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胡锦涛同志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在党章中规定这一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原则上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科学地揭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对100多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一作出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这里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结合得好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不断取得胜利;相反,采取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态度,必然会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挫折和失败。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不懈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毛泽东同志对此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来说,也同样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曾走过不少弯路,甚至有过不少曲折与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近20年的实践,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理论和路线的关系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党的八大曾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地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党的八大以后不久,党就在指导方针上背离了八大路线,以致后来出现“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党的八大路线为什么未能坚持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我们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搞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这种错误的理论最后发展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和执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这里,路线是关键,理论是根本。理论和路线是党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

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先进阶级和政党的显著特征。根据这些基本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先进文化前进、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提出的最本质要求。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领导人民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这些问题的重要论述。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和活的灵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的理论创新意义最突出地表现在: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在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检验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全党同志在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在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中,都要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需要调整补充的就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以利于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在发展道路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健阶段。并提出经过这个阶段建设,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在根本任务上,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跨越。

5.在改革开放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并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强调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6.在经济建设上,强调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7.在政治建设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8.在文化建设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9.在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国防和外交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强调打得赢和不变质,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课题;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强调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提出“民族宗教无小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强调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强调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要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0.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围绕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党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实践证明,我们党要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危难时刻,共产党员擎起一片天: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震。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广大共产党员临危不惧,迅速行动,在抢救人民群众生命和灾后重建中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据不完全统计,灾区共有17500多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28.8 万多名共产党员投身抗震救灾一线,全国非受灾地区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中央企业共组建各类支援抗震救灾小分队近1600支,人员总数达5.5 万多人,其中党员有 2.8 万多人)。

作为立党之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进一步规定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要固本强基,保持生机和活力,就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什么时候坚持并做到了“三个代表”,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偏离或没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党就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目标和方向去建设党,我们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作为执政之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党如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只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巩固执政地位,胜利完成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

作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我们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进一步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进步本质的高度,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说明了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真正保持先锋队的性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最初的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曾经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辉煌的业绩,根本上都在于我们能够做到“三个代表”。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最终源泉。只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我们党的力量就不会枯竭,我们党就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就能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总结实践新创造,深入回答时代新课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的强大力量。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我们经受考验、化危为机、赢得主动的精神支柱。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重点是深刻领会这四句话的丰富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依据1987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中所载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作出的理性)。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刻领会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个方面的切入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深刻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内容。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具体利益问题,从而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重要观点,都贯穿和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都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讲出了新话,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使人们深深感受到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人宪法,实现了从党的指导思想向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化,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章和宪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更好发挥思想理论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导作用的迫切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从党的十三大起,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比如,强调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从历史维度、政治高度阐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的连续性完整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四个走出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从改革开放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溯到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华民族史,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民族基因和实践基础;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认识成果、最根本的规律总结;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制度维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维度;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也为我们立足广袤国土、聚合磅礴之力走好自己的路,提供了更具实践广度、现实深度、历史厚度的思想理论支撑。

“8个明确”“14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8个明确”是这一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8个明确”偏重于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14个坚持”偏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从结构和逻辑看,第一条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体现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贯穿着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8个明确”“14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都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特别是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一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重大意义。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领会基本内容的同时,深入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精髓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这一思想精髓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就肩负起的伟大历史使命;为世界作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和平、谋发展的使命担当。

最后,要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学习教育成效真正体现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维护核心上,体现在增强过硬本领、推动实际工作上,体现在凝心聚力、不懈奋斗上,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

 
上一个: 精彩讲稿
下一个: 精彩讲稿

联系方式

电话:

0435-4382666



邮箱: kmxyzjc@163.com
地址:吉林省梅河口市康美大道2888号

二维码

学校官方微信

学校官方抖音

招生就业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留言咨询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版权所有: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 吉ICP备2021001923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长春   

搜索
搜索